close

拜讀使用者介面設計手冊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Emotional DesignDon't Make Me Think 之後,發現人類很蠢,面對電腦更蠢。自己是軟體工程師,常與這種蠢事打轉,這些白痴事件也在生活中發生。小弟把以上著作提到的愚蠢規則,以及親身經歷過的蠢事,一併整理博君一笑

 

使用者不看使用說明


這個大家都知道了。現在還會看說明的要不是太閒,就肯定是個宅男。人類頭腦簡單又不負責任,無法接受複雜的資訊,也不愛深思熟慮做決策,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是如此。大家都太忙,沒空理那些成堆的文字,最好讓我一直按下一步、確定、點連結就能把事情做完。承認吧,每個網站要註冊時的法律條款你會乖乖看完?都碼跳過直接按確定啦!所以網站公司會在介面上偷偷勾很多預設值(我願意接收電子報、我願意公布資料...),大家看也不看就一路 OK 到底,等後來發現,公司就說「是你勾確定啦!誰叫你不看?」這也是網路釣魚如此有效的原因,誰會管那個連結究竟連到哪裡?

除了那些選項條文外,人們也不看警告訊息。所以想用警告訊息來避免人類做蠢事是行不通的。看看以下情況(摘自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):

電腦:你要刪除這個重要檔案嗎?
蠢人:確定。
電腦:你確定真的真的要刪除這個重要檔案嗎?
蠢人:確定。
電腦:重要檔案已刪除。
蠢人:阿?!完蛋了!!!


因為人類這時只專注在動作(刪除),而不會注意到內容(重要檔案),所以警告訊息是無用的,訊息越聳動,反而越會產生「狼來了」效應,讓使用者更急於完成動作。這種情況最好設計一種回復機制(像「資源回收桶」),或者改變流程,讓使用者根本做不出蠢事。

 

使用者不看任何東西


沒錯,不但不看訊息、說明、選項,甚至連使用者介面本身長什麼樣都不看。啥?什麼意思?看看以下這兩個介面:

aa.bmp  Screenshot-未命名視窗.png

左邊是大家熟悉的 Windows 回收桶清空,右邊則是 Linux Ubuntu 的回收桶清空。注意到沒?Windows 的確定鈕在邊,Ubuntu 的確定鈕在邊,兩個視窗系統對 YES/NO 的配置位置是相反的。這對剛灌 Ubuntu 的我產生了一段時間的不適應,每次按左邊想清空,但在 Ubuntu 卻總是變取消  所以使用者不會看 UI 長什麼樣,而會依賴習慣來動作,因為這很有效,想都不想就能快速完成操作,但換另一種視窗系統就喇賽了。

不過「違反習慣」也可以變成一種有效的 UI 設計,特別是用來避免蠢人做出蠢事。像上面的刪除畫面也許是 Ubuntu 故意設計的,這樣使用者會按到取消,而不會傻傻的刪除檔案,代價是激怒真的想刪除的人。網站介面也可如法炮製,上週老妹想在郵局網頁轉帳,但最後一個對話框的 YES/NO 就故意放顛倒,讓老妹按到好幾次取消而大怒。這大概也是郵局權衡的結果,畢竟讓使用者不爽,總比被詐騙集團騙去轉帳好多了。       



使用者很怕電腦


這個在使用者介面設計第六章收錄的案例,被同事公認為最蠢的事之一。某個使用者向該文作者抱怨他永遠無法關閉程式,作者聽不懂,就跑去使用者電腦前。看到使用者想關閉程式時,會出現如下對話框:

aa.bmp

那個白痴使用者覺得對方是電腦,而自己只不過是人類,既然電腦跳出這麼長的句子來質疑他的決定,那自己一定是做錯事了,所以他就一直按「取消」!@#$%︿&* 這樣能關閉程式才有鬼!

若想賣弄文采或表達對使用者的感謝,那在這個地方也太過頭了。直接關閉程式不是很好嗎?若硬要使用者做確認,用個簡短語句也比「確定真的要」這種質疑性句子好得多:

bb.bmp

 

使用者沒辦法把滑鼠操作得很好


蘋果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在 Xerox PARC 看到視窗介面時非常震撼:「你知道這就是未來的電腦使用方式,一生中很少有機會可以如此的確定未來。」後來蘋果把這個概念抄走做出 MacOS,微軟又把蘋果抄走做出 Windows,所以今日大家都用滑鼠操作電腦了。

但滑鼠並非你我想像的容易操作,很多人因為殘障或腕道症候群無法操作滑鼠。而對某些人來說,要在不移動滑鼠的情況下做雙擊(double-click)是很困難的,他在按第一下跟第二下之間手會不自覺抖動,這種人很好認,他們的桌面總是亂七八糟充滿一堆圖示,因為他們每次雙擊時手就抖一下,結果變成了拖放+複製。

就算是正常人也不一定能順利操作滑鼠。網站上的連結字太小很難點就別提了,非等間距字(如 Times New Roman)也比等間距字(如 Courier New)難辨認。看看下圖:

aa.bmp

有沒有覺得 Times New Roman 的「m」跟「r n」根本分不清?若這些字是在文字輸入欄位裡,要用滑鼠去點在 r 跟 n 之間就更困難了,Courier New 就沒有這問題。可惜「非等間距字較美觀」的信條一直深植於平面設計人士的心中,所以設計出一堆很好看但很難用的網站。

字太小的折磨還不夠,UI 上的元件也很難按。想想看,要按個「確定」按鈕其實不容易呢,得把滑鼠游標移進一個寬 2 公分、高不到 1 公分的區域內。而下拉式清單更是氣人:

dd.bmp

要按那個超小的向下箭頭才能打開清單,若要選下面的字型,就要拖動更小的捲動列!微軟為什麼把這麼難按的東西做這麼小?!比爾蓋茲你可以回答嗎?

那要怎樣比較好按呢?大家不妨思考一個問題:螢幕上最好按的五個點是哪裡?前四個答案應該很明顯:左上、左下、右上、右下,第五個其實就是滑鼠目前的位置,因為已經在那了,根本不須移動。從這裡可以探討「易按性」(自己亂發明的詞),分成三種等級:

1. 不用管長,也不用管寬

滑鼠目前位置最棒,連動都不用。左上、左下、右上、右下也很讚,只要把滑鼠往角落一甩就行,不用移進特定區域。但要注意它必須「真的做在角落」。什麼意思?看看 Windows 95 左下角的「開始」:

ff.bmp

乍看很正常,但這個開始鈕並不是真正在左下角,而是離左下角 2 個像素的地方。所以當你真的把滑鼠往左下角一甩,竟然按不到按鈕!就會罵出髒話。微軟把左下角這個大好位置給做砸了,而且在 Windows 98、Windows NT 都沒改,一直到 Windows XP 才修正過來。

2. 要管寬,但不用管高

「有這種東西喔?」用慣 Windows 的人可能會這樣問。沒錯,Windows 看不到,但在 MacOS 天天見到。讓我們看看這兩種作業系統的不同之處:

gg.bmpkk.bmp

Windows 裡的功能表列是在每個視窗的上方,而 MacOS 則一律擺在螢幕最上方。所以在 MacOS 裡只要把滑鼠向上一甩到螢幕頂端,再左右平移到我要的功能表項目就行了,比 Windows 好按多了!看到沒?記事本那個「檔案」功能表可比「確定」按鈕還小啊!「不用管高度的功能表」正是蘋果的 UI 設計大師 Bruce "Tog" Tognazzini 提出的概念。

3. 要管寬,也要管高
大部分的痛苦都來自於此。一般按鈕就不談了,有種叫做「階層式功能表」的東東最讓人火大:

hh.bmp

看到沒?往下選到「圖片」已經不太容易,然後要移到那個小小的箭頭上,再繼續向右移到「美工圖案」。這個黃色狹長區域就像隧道一般,移動難度是非常高的。這也就是電流急急棒可以成為火焰挑戰者項目的原因,若有辦法點進三層甚至四層功能表的人,應該都可以拿百萬了。(關於 UI 設計的「隧道效應」,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Vdog 兄所寫的這篇文章)。

這麼說來,下面這玩意兒又是一大失敗:

mm.JPG

Windows 95 的工作列很笨,只要一不小心移到區域外面,整個工作列就會消失,必須從頭爬起,相信用過 Windows 95 的人都常從工作列「摔」下來吧?Windows XP 雖然移到外面不會消失,但一樣要奮力往上爬。所以 MacOS 的 Dock 大受歡迎,只要直接點就好了,圖示又大又好按:

oo.bmp

 

使用者不記得任何事情


人類的記憶量應該不會大過鴕鳥的腦容量,所以介面設計最好能加上提醒、自動完成功能,或改用另一種顯示方式,讓使用者望文生義。像 Google 的搜尋列,只要打前幾個字,就會自動跳出所有可能建議。比方說要找 gewurztraminer (一種釀酒用葡萄),只要打 gewu 就會自動跑出來,我一輩子也不用記得正確拼法了:

goo.bmp

 

另一個很棒的例子大家天天看到(尤其愛看 A 圖的宅男再熟悉不過),就是縮圖預覽功能。以往沒有這種檢視方式時,使用者要記住檔名自己做對應,才知道開的是哪張圖。有了縮圖檢視就可直接看圖囉:

ve.bmp

 

使用者不會搞懂事情真正的運作方式,他們只搞自己那一套


國父  孫中山先生(要用挪抬格)提出「知難行易」理念:「我們不會搞懂自來水是怎麼運作的,但我們都會用水龍頭」。公民與道德課本將其美化為「 國父鼓勵我們去行」,放屁!根本只是國立殯儀館犯賤的置入性政治行銷!其實 國父只是很精準的說中人類心態:「我才不想搞懂,只要能用就行了!」基於這種心態,人在面對各種事物時,常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詮釋方式。至於這種詮釋是否正確?管他的。

Don't Make Me Think 書中便有個超經典範例:

ya.bmp

發現了沒?他在 Yahoo 搜尋列輸入完整的網址。這位仁兄每次上某個網站前,一定先進 Yahoo 輸入完整網址,然後在搜尋結果裡點那個他想去的網站。各位應該會大叫:「幹嘛這麼笨?!直接在瀏覽器的網址列輸入網址就好啦!」原因很簡單:這位老兄以為 Yahoo 就是 Internet!所以想在 Internet 上做事當然要先進 Yahoo 囉。楊致遠應該希望全世界都是這種白痴人吧,這樣 Yahoo 的廣告營收會大大提高。

人們喜歡搞自己那一套,因為真正運作方式通常很複雜(你懂 TCP/IP 嗎?我也不懂),而自己那一套說得通,重要的是會 Work。這位老兄用 Internet 好幾年也都可以逛到網站,大概等到他輸入一個 Yahoo 搜尋不到的網址,才會發現事實上自己真的是一個智障

另一個例子發生在我家。老妹教老媽用軟體時,很好心的把每個步驟截圖下來存成圖檔,方便老媽以後參考。但老媽竟然直接點圖裡面的按鈕!因為老媽認為電腦裡所有東西都是一樣的,她一直以為 Google = Yahoo = MSN = Skype = Email = 上網,永遠分不清這些東東的區別。或許父母輩所用的科技(汽車、收音機...)都是在真實世界看得見摸得著的,很難理解電腦這種在同一個螢幕平面裡,竟有複雜、多層次邏輯的虛擬化科技。哪位看倌有信心教會我媽用電腦的,請在下面留言回應,教會我媽我請你吃飯。

 
(不讓人知道的)預設值會激怒使用者


日前發生的 Facebook 竊取 iPhone 通訊錄事件喧騰一時,激起廣大鄉民的憤怒。小弟沒用過(也不想用)Facebook,不知道它的介面是怎麼設計的。個人猜想,它要不是偷偷勾一堆預設值,要不就是真的自作聰明,自動把通訊錄同步到網路上了。不論是哪一種都侵犯了使用者權益。雖然人類不愛負責任,UI 說明都不看,但還是懂得保護自身利益的。若因這種預設值導致使用者有被侵犯的感覺,大家保證非常火大,不論你一開始的動機是否為善意的。像 Facebook 可能覺得「自動同步通訊錄對使用者很方便啊」,而沒考慮到侵犯隱私。所以考量便利性之前,更要率先考慮是否違反法律、隱私、道德與社會常規。另外千萬不要偷雞摸狗,利用這種會讓人忽略、甚至根本不讓人知道的預設值來騙使用者上鉤,事後再用「你自己勾的啊!誰叫你不看?」的藉口來搪塞。這種利用人性弱點的卑劣伎倆,比赤裸裸的殺人放火更令人髮指。

設計者 != 使用者


軟體/網站的設計者通常不是真正的使用者,導致易用性的巨大落差。「不可能有人這樣用啦!」才怪!使用者百百種,怎能預測其使用方式?有一個解決方式:在約耳測試中提到的「走廊使用性測試」。就是隨便到公司走廊去抓一兩個人,讓他們直接來用系統,看看卡在哪裡。當然,能直接與真正的使用者溝通就再好不過了。但要注意,不是要聽他們講自己怎麼用系統,而是要實際去看他們怎麼用系統。嘴巴講的通常跟實際做的有很大差距,尤其 UI 操作相當依賴直覺與潛意識,使用者自己都很難察覺。若坐在身旁看他們操作,然後把你觀察到的說出來,他們自己都可能驚訝呢:「原來我是這麼用電腦的啊...」不但能獲得更準確的使用性資料,還跟使用者關係更拉近一步呢!(祈禱使用者是個正妹吧!)

 

結語


UI 設計真難!人類太貪心,設計出這麼複雜的世界,卻又頭腦簡單,無法應付這複雜的世界。我們是不是該回歸簡單一點...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SP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