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4042  

 

前言:
受大鈞之託,要為他整理一篇簡介。原先助理 Athena 將他英文版的簡介寄給我,希望能從中整理出具有故事性的中文版。但前看後看總覺得沒 fu,因此大膽請求 Athena 安排一次跟 David 的訪談,以獲得有生命力的素材;以下便是對談的整理結果。

Q:代表 BSP
A:代表 David 潘大均


  

Q:請談談你的家族環境與成長經歷。
A:我的家族祖居河南,爺爺曾從軍擔任裝甲兵,後於國共內戰隨國民黨撤退來台,棲身眷村,生活困苦,以搬磚曬磚等粗活維生。父親雖然不是很愛念書,頭腦卻十分聰明,考取台大國企系,但因家境貧困,幸有恩師出全額學費才順利就學。畢業後進入外交部,擔任特派員赴美,眼界大開,體認國際觀與全球政治的重要性,因此在我三歲便決定全家移居美國,並帶我遊歷世界各地,我在很小年紀便已走過 20 多個國家。

Q:所以這是大學主修政治的原因嗎?
A:其實我的數學頭腦最好,但數學「沒有 Story」(無趣),歷史就有趣多了,歷史故事便是人類的政治史,這才是想讀政治的原因。但一開始讀的是哲學,後來才轉政治。

Q:那畢業後怎會從事財務方面的工作?
A:讀到後來,才發現政治都在騙人的!(大笑) 所以畢業後沒有從事政治,而是進一家科技公司工作,然正逢 2000 年網路泡沫化,公司才七個月就倒了,不得已才加入朋友在洛杉磯新創的資產管理公司。雖說自己對數學沒興趣,偏偏對數字很有概念,因此雖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成績還是相當驚人,公司資產規模從剛成立時的 50 億美金,迅速成長到 450 億美金。

Q:在這樣的環境下,是如何開始接觸葡萄酒的?
A:資產管理工作壓力極大,客戶遍布全球,東岸接完單又要接西岸,每天過著朝五晚九的疲憊生活。因此週末閒暇就去酒吧紓解壓力。其實大學就有喝葡萄酒,但只是亂喝,出社會才想認真研究,且事業成功賺了錢,有經濟支撐,才漸漸從「吃多/喝多」轉向「吃好/喝好」的精緻路線,並能漸漸開展酒界人脈,這些人脈對我的幫助極大。

Q:你是如何發展酒界人脈的呢?
A:常去逛酒莊對人脈發展很有助益。酒莊其實非常歡迎認真型的人,大部分旅客造訪酒莊,只是走馬看花吃吃喝喝,若出現一位想認真學習的訪客,他們會如獲至寶般對你傾囊相授,大大開展你的葡萄酒世界。

Q:在這些人脈中,影響你最深的貴人是哪位?
A:是 Cakebread Cellar 的莊主 Jack Cakebread,這間酒莊位於 Oakville,他的 Chardonnay 十分清麗平衡,一反加州酒的肥甜,讓我很驚豔。Jack 建議我「把葡萄酒世界放大」,去嘗試其他國家產區的酒。聽了他的建議後,我常去 K&L Wine Merchants 買不同的酒來嘗試,花了不少學費呢。原以為所有葡萄酒就是加州酒那肥厚模樣的我,這才知全世界的酒是如此風格多變。這也確立我的釀酒目標:平衡。我想用加州葡萄朝法國風格前進,但依然是釀加州酒,而不是模仿法國酒。

Q:是甚麼契機下,讓你想自己釀酒?
A:說來有趣,是源自一個憤怒。隨著品飲酒款日漸增多,對於葡萄酒全球化、標準化的現象也越發不滿。2006 年仍在就讀 MBA 時,有一次跟朋友出去喝酒,我大發牢騷:「為什麼所有的酒喝起來都一樣?!」朋友開玩笑地說:「那你自己釀啊!」我回道:「行啊!有何不可?」在半玩笑半賭氣下,竟然走上釀酒之路了。這時人脈便發揮效用,我請了一位釀酒師朋友負責釀造工作,開始找葡萄釀製 2007 年分。葡萄均來自 Napa Valley,有契作田,也有收別的酒莊剩下的葡萄,整個過程都有賴酒界人脈的幫忙。而 Napa 有許多共用釀酒廠房,設備新穎,可供許多小酒莊或獨立釀酒人士共用,大大降低設備成本,我們就是以共用廠房來釀酒的。釀酒的所有參數,諸如要用自流汁還是壓榨汁、用新桶還是舊桶、用法國還是美國桶...等等,都由我們深入討論決定。2007 年我們做的量很多,抱著試驗性、釀不好就當大桶酒賣掉的心態,釀完就先桶陳放著了。

Q: 2007 與 2009 年有何差異?
A: 這兩個年份都很好,但 2009 年更熱,生長季極長,果實更集中,且所有品種都達到完熟,連原本很難熟的 Petit Verdot 都熟了,這也是 2009 年 Black Label 只採用 Cabernet Sauvignon 與 Petit Verdot 的原因。當然這年的 Merlot 也很好,但加進 Black Label 就有點太軟了,不是我想要的設定,所以只有 White Label 用了 Merlot,以 Merlet 為肉,Petit Verdot 為骨架。
 

Q: 去讀 UC Davis 釀造系,是為了在釀酒技藝更加精進嗎?
A: 其實我是可以不用去上的,釀造的過程技法我們都已了解,可以自己釀酒了。但那只是 What,我想了解 How,了解內部的化學機制,可解決未來釀酒碰到的難題,因此才讀釀酒系。對我而言,化學就如數學,釀酒過程才是藝術、才有 Story。

Q: 未來的新產品線規劃?
A: 2010 年我們已有自行試釀新品種,但 2010、2011 的 Chardonnay 與 Pinot Noir 並未達到心中設定,因此不推出,2012 年份我才敢商品化。

Q: 為什麼先嘗試 Chardonnay 與 Pinot Noir?
A: Chardonnay 與 Pinot Noir 頗為纖細,可以喝出釀酒師專屬的風格。以 Chardonnay 來說,常見的加州 Chardonnay 總是奶香肥甜,但我想展現平衡感。我們的 Chardonnay 有清新的酸度,且只用了 25% 的法國新橡木桶。而 Pinot Noir 則呈現酸度強但優雅的風格。

Q: Chardonnay 與 Pinot Noir 的釀造,與之前的 Bordeaux Blend 相較有甚麼不同? 常聽說 Pinot Noir 非常難搞,請問是難在哪裡?
A: Pinot Noir 很纖細,必須溫柔對待,Chardonnay 也要保持較低的發酵溫度,且發酵前我們會低溫浸皮三天,這都需要溫控設備的輔助,成本比較高。但釀造其實相對簡單,最難的是種植,以 Pinot Noir 為最,人家說難就難在這。種植的時候,樹冠管理 (Canopy Management) 就是全部,必須細心安排引枝法 (Training System),小心修剪枝葉,創造出適當的陰影區,讓葡萄果實被陽光曬得剛剛好。若陽光不足,除了導致果實不夠熟外,皮薄的 Pinot Noir 也容易因濕氣過重而發霉。但若曬過頭了,果實會過甜,甚至因果皮被曬傷起皺而有苦味;所以一切的難題都在葡萄園裡。

Q: 台灣的葡萄酒市場源於八零年代的經濟起飛,導致有不少只喝名牌酒的 Label Drinker 存在。這樣的市場環境,對你在推廣 LBC 時是否造成問題?
A: LBC 的確不是名牌,市場上也無可避免有這類的消費者。我當然希望所有酒全部盲飲、不要看標最好啦!(笑)。但在這樣的市場現實下,還是要請各位多多支持,親自來試試我們家的酒。
 

Q: 身為第一個在美國自創酒莊的台灣人,你也是台灣之光了。最後有甚麼話想對台灣的朋友說?
A: LBC 進入台灣以來,一路獲得許多台灣酒界前輩的相挺,與愛酒人士的支持,非常感恩。想對大家說:請給我一個機會,必定會讓大家看到,我是值得 Support 的!


(2013/8/1 完稿)

本採訪特別感謝 David 與助理 Athena 的熱情協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SP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